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务公开 >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省部级领导干部怎么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
来源: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省部级领导干部怎么看?怎么干?
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联合调查组

  2011年11月28日08:36   来源  省部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他们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认识,对文化改革发展主要工作的把握,直接关系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影响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联合调查表明,省部级领导干部高度认同《决定》精神和各项部署,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临的主要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不断推进各领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上高度的自觉和更加的自信。会议一结束,中组部、中宣部和国家行政学院就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国家机关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学员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联合调查组梳理研讨班的成果,对部分学员进行深度访谈,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个报告。

  《决定》的重要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对各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全会《决定》得到了研讨班学员的高度评价:

  1、《决定》绘制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蓝图

  学员们认为,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全会《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从时代要求和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文化承载使命的深刻把握。这个战略蓝图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本质性力量的深刻洞察,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2、《决定》确立了文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学员们认为,《决定》提出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文化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决定》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对我国未来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决定》部署了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学员们认为,《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几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提出了重大举措。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从战略和全局的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及文化建设所面对的突出重点问题进行了正确部署,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当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工作

  学员们普遍认为,破解当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重点难点问题,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1、处理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魂”与文化表现承载之“体”的辩证关系

  当代中国文化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中国文化之“体”主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它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功能。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更好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说:“要切实解决好‘魂’与‘体’的关系问题,做到‘魂’要附体、‘魂’‘体’统一,防止‘魂’不附‘体’、‘魂’‘体’分离。”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还要融入到精神文化产品,如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网络文化等。”

  2、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元化的辩证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客观趋势。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说:“如今社会主义文化日趋多样、多变,如何以一元化思想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来引领多样、多变的思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需要处理好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康兵说。“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政治。”他认为:“红线要明确,其余应宽容。对思想意识形态强的领域,要继续加强管理;对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于‘中间地带’则重在引导和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格局。

  3、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王寿祥说:“我们的税收政策要区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但有的也不好区分,有些公益性也有经营性,经营性也有公益性。”

  如何把握好二者关系?中国大剧院院长陈平认为:“事业和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就要把握好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机制上区分好。”他还指出:“公益事业中怎么把民间的资金盘活,调动民间社会力量做公益文化;公益性事业中如何利用经营性手段,是我们下一步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4、处理好政府引导发展与市场培育成长的辩证关系

  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都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手段。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谭力说:“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体制机制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为主,也有市场为辅的问题。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主,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策的培育和推动,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刀切。”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魏文彬认为:“政府、市场两股力量要互动。在推进公益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因素与政府因素不可或缺。具体地说,就是公益文化就要由政府来主导,但离不开市场的推动。经营性的文化要由市场来主导,但离不开政府的规划、监督和指导。政府在这里的作用不能缺位,在这两股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要遵循两个规律,即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

  5、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

  《决定》提出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参加研讨的学员认为,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正在加深,文化不仅为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润滑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因此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建设的水平,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能把文化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处理好渗透、连结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化的“本质力量”作用,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和持续的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

  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文化建设始终

  学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兴国之“魂”,引领作用要加强,特定人群是重点,方式方法创新是关键。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党组副书记蒋建国说:“价值观问题,关系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崇尚与向往、信念与理想、前途与方向问题。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匹敌的竞争力,对一种文化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全国人民心中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入研究,形成更加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层次,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使观念更加清晰丰富,行动拥有更加明确的指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文化产品创造生产传播各方面,以促进和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真知、真信、真做,使之成为带动和塑造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个人品格的精神和生命;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效益之间的冲突,强化各种文化产品的精神负载和主流价值观内涵,抵制那些内容思想贫乏、格调不高、价值观扭曲的文化产品。

  学员提出,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要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类引导,特别是对重点人群要加强教育,树立典型,成为引领社会的楷模。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于洪君说:“要特别抓好三个重点人群,即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和青少年。其中,领导干部由于地位突出,尤其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政部门要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员认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方法很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说:“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普及方式呆板,不生动、不时尚,套路化、程式化、说教化,这都制约了全体社会成员真懂真信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要主动创造传播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具体传播形式结合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育人化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创新机制和方法,重点在融入细化上做功夫。蒋建国说,“要做到融入、贯穿、体现,就要抓小、抓细、抓实,切实解决好‘魂’与‘体’的关系问题。抓小,就是从小处切入;抓细,就是从细节着手;抓实,就是从实事做起。以此教育和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拓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路径和政策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机制,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文化类型的政策体系,建立不同性质文化单位的运营机制和政策体系。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党的领导是关键。目前我们的文化领导体制机制还不是很顺畅,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推动实际工作的角度讲,需要理顺领导机制。比如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兼跨多个管理部门的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除了要协调党委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在政府内部由于领导分工不同也需要协调。真正推动整个产业的繁荣,必须进一步形成一个范围更大、统筹协调不同部门的领导机制,形成领导合力,不能人为分割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完善不同类型的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刚性增长,也需要城乡均等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需要配套政策的推动和创新。对一些重要具体问题,如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认为,“中央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应结合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补偿机制和社会投资引导机制。尤其要发挥各部门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合力。地方政府要细化政策措施,政府投入向基层地区和基础工作倾斜,为本地城乡社区量身定制公益文化事业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其中,‘规定动作’重质量,‘自选动作’重特色。”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赵韩说,要“建立刚性、合理的干部考核政策体系,将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其中,探索引入第三方和被服务对象参与考核评价机制,并配以严格的问责;建立长远、可行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益文化事业;建立科学、精细的财政预算政策体系,以被服务对象为中心,明确公益文化服务项目和全国、地方标准,建立起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要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需要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培育,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学员认为,当前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彻底解决我们还在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按照行政区划、行政职级搞文化建设的问题。江西省副省长孙刚说:“在资金政策方面,建议国家建立专项资金,省里也相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文化产品交易所等资本市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为有文化的人和有钱的人提供合作平台。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文化产业给予税收减免、返还等优惠。在土地政策方面,应保证必要的文化产业园区用地,也要防止盲目求大造成资源浪费。降低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可通过政府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方式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在人才政策方面,鼓励人才流动。”很多学员认为,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应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好现有政策,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新产业支持政策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各项支持政策应相互协调,及时制定配套政策,使政策细化、可操作;三是要注意与城镇化发展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协调。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还要注重文化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文化领域自身内部的工作,还有很多跨领域问题,如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体制对接问题、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文化人才机制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等,因此,要加强改革的协调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说:“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艺院团的改企,或者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和运营机制改革,都存在一个政策上的完善配套问题,这就需要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设计相衔接的问题,顶层设计要更加系统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屈冬玉认为,文化单位改革要多试点,以减少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可以借鉴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公共文化投入比例分担的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铁力瓦尔迪·阿不都热西提提出:“可借鉴‘新医改’经验,先梳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再核定经费,最后明确中央与东中西部各地区分担比例。”

  3、以高度的文化自强,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文化共建共享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使文化成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福利,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主动性,使社会力量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文化环境。

  形成文化建设全社会都来参与的局面,在政府部门内部需要形成顺畅高效的领导合力。在分管文化工作的党委政府机构中,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部门通常由不同领导分管,部门间缺乏协调,文化领域存在严重的行业、部门和地域分割,没有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合力,这制约了文化生产、传播和功能实现的统合效果。因此,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统一协调,实现文化发展的统一制度安排。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文化应该被归入民生领域,加大文化领域的投入,除了政府投入,还要有组织部门的干部考核,纪检监察部门的责任追究,编制部门的重视,科技部门的支持。”

  要形成文化建设全社会都来参与的局面,要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前提下,保证参与主体的独立性,发挥社会力量文化创造的主动性。学员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可以多元化,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委托经营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单位和个人参与文化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把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相结合,形成政策合力。要进一步降低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可通过政府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方式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魏文彬说,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产业发展,要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关键是发展文化产业,更加开放地对待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解决好文化资源占有的行政性切割,形成不同所有制的平等竞争环境,为社会力量创造条件参与文化发展和建设。

  (执笔人:高宏存、刘琳、沈伟鹏、胡颖廉)